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本论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五
周文之先。
自公刘后稷。
积德累仁。
以至于文王
天下之心归焉。
犹服事于商。
武王从兆庶之心。
顺历数之命。
以取天下。
既而有疾。
嗣王幼弱。
乃命周公旦以辅相成王
周公以弟之亲。
叔父之尊。
公其心而不疑焉。
摄天子履万乘车辂。
朝诸侯于明堂。
以施教化。
召公不悦。
四国流言。
伐四国。
戮管蔡。
以安社稷。
然后制礼作乐。
七年之后。
成王齿长德懋。
乃归其政。
公亦不离王室。
乃命伯禽受封于鲁。
思不变四海之望。
远乎哉君子。
周防也若是。
武王独知周公之才之美。
兄弟之国。
天下之人。
皆不知也。
向非周公
则非成王之天下也。
天下疑矣。
武王之心公乎哉。
知子之弱而私之。
知弟之德而让之。
且忧后世兄弟相及。
岂周之盛德为不及欤。
曰是知之深也。
所以能明辅相其子。
若有疑焉。
则与之天下。
希存其子亦难矣。
周公虽不为王者。
然其道则与太王王季文王为同德矣。
成康以降。
名仁者多矣。
孰可与之为伍。
盖姬周之得天下。
未几而武王崩。
之子禄父犹存。
若委少主
无圣人之助。
少康之举。
嗣夏(左传作祀夏)配天。
不其伟欤。
周公所以孜孜焉为而不有。
夫其圣德。
过于武王远矣。
今后王之嗣君也。
亦莫不蔽于私爱。
忘其善恶。
曰彼长也。
冢嫡也。
天下之本也。
莫之可易也。
至有不离襁褓之中。
童婴之列。
而即大位焉。
亦使强臣而为之辅。
其诏制之旨。
周公然也。
成王然也。
岂惟政乱国危。
殆宗庙不血食者有之矣。
曹马之君。
即其人也。
自征伐以来。
受命创业之主。
或起自布衣之中。
亭长之役。
部尉之列。
大夫之家。
卿相之位。
或历试诸难。
十年军中。
足以知历数在躬。
时运兴废。
经始之艰难。
臣下之忠良。
人情之巧伪。
是以出一言。
举一事。
易一法。
必使合于典诰。
垂于后世。
守文之君也。
生于深宫。
长养妇人之手。
慈爱之钟焉。
世子之教不行焉。
身躯则安于玉堂金殿舆服之盛。
耳目饱于声色靡曼之乐。
曷能知君臣父子之道。
忠信邪佞之属。
农桑艰难之本。
故小人易欺焉。
况幼稚乎。
且人君之心。
为天下之晦明。
仁者乐于明。
而匪仁者便于暗。
故时之晦也。
盗窃兴焉。
魑魅行焉。
君之晦也。
贤良死焉。
邪佞用焉。
是以小人奸臣。
唯乐于幼君少主
若保姆之态也。
以提其耳目。
导其言语。
教其喜怒。
行则行。
止则止。
易为之使。
欲求天下之治可乎。
况近世之嗣王也。
始自诞生厥月。
无问名之礼。
至于婚冠。
无金石之乐。
告庙之仪。
外莫闻焉。
春诵夏弦。
诗冬礼。
上庠齿冑之道。
或纵不知。
封爵之命。
掌言者亦不知其谁。
师保之道正其身乎。
左右之人贤与处乎。
其即位也。
降先君之册。
冢宰与百执事。
延颈内面而朝新君焉。
衮冕端拱元默于殿上。
雉扇荧煌。
香烟蓬勃。
左右纷纷焉莫之知也。
班列千百。
称庆而退。
至于积年之中。
宰执大臣。
延英入阁。
称述圣德。
舞蹈而已。
使有言者。
皆申有司。
徒空言耳。
敢及于时乎。
敢及于执权乱政之人乎。
设有一言。
明日之制行矣。
不复用矣。
历观前代明王贤后。
未尝不与名臣贤士厚享宴之礼。
接见之仪。
俾其忠信相亲。
亡于畏惮。
通于商较。
以正先王之得失。
以穷圣人之能事。
两汉金马石渠文章之选。
以备顾问。
侍从之臣。
至有大臣武帐之前亦奏谒。
或排闼于危疑之际。
以问安否。
以图后事。
太宗文皇帝贞观之初
北门之选举十六族也。
皆建功定策。
有布衣之交。
非天下文行之士不预焉。
既久与游处。
非唯知民间之疾苦。
时之否臧。
从而更之。
以熙帝载。
至于臣下之情性好恶。
无不悉焉。
他日之任用。
莫不适其材矣。
近世朝廷。
岂无忠信謇谔之士。
徒欲致身之危。
救时之弊。
指陈千百于上前。
敷扬其达乎。
谏章其览乎。
若复稍挂圣虑。
左右天颜。
得之矣。
又有以惑之矣。
其朝退也。
黄门伎女。
声乐骈罗。
俳优之人。
调笑相杂。
拥卫以至于内殿。
又日幸于两军。
游于其所。
其从乐乎。
断可知矣。
故自乾符之乱。
至于今日。
莫可救止。
少主奸臣之所为也。
或曰。
冢嫡之幼。
善恶未知。
思欲易之。
以卜长世。
废嫡立庶。
圣人所恶。
未知其可也。
曰。
君人者。
上以安宗
下以庇蒸人。
虽长嫡之义。
其不善。
易之可矣。
仲雍
王季之长子。
西伯之圣德。
断发文身。
以避于吴。
吴太伯
盖成父之志也。
隐公
鲁之贤君。
居位称摄。
欲让其弟。
后其长矣。
吾将与之。
桓公羽父之谮。
以疑其兄。
致于篡弑。
晋厉公之薨也。
子周有兄而不慧。
不能辨菽麦。
偫臣迎公子周以立政。
是以治三驾而楚不能争。
襄公之亡也。
君无长子。
赵盾思欲立长君。
乃迎公子于秦。
将欲立之。
穆嬴朝夕抱太子以朝。
且泣曰。
先君以此子之贤。
子之赐。
此子不才。
唯子是怨。
今君虽终。
言犹在耳。
此子何罪。
而外求君。
赵孟惧大义于众人。
遂背秦好立灵公
幼而好虐。
竟为所弑。
国是以乱。
汉高帝迁都长安也。
吕后妒于糟糠。
其子盈为太子
上以赵王如意似我。
知盈懦弱。
卒不能易。
惠帝之世。
几为吕妪所灭。
非平勃之□不能加诛。
及择诸王之贤者。
迎王于代邸。
是为文
不十年。
几致刑措。
昌邑之乱。
霍子孟定废立之册。
宣帝
遂获中兴。
卫伯玉之于晋武也。
君臣之交矣。
知主鬯之不惠。
必倾世祚。
尝抚其床而叹曰。
此座甚可惜也。
帝心不悟。
终以正度为君。
果致元海倡四方之乱。
宗庙焚燬。
两京版荡。
怀悯二帝。
俱为俘执而崩。
晋祚中绝。
国分为十六。
普天之下。
皆坠炉炭。
惠帝之所为也。
是知冢嫡贤。
而臣择立者必亡。
若立嫡为乱。
执古之道乎。
择善为治。
曰乱嫡庶之制乎。
且天子之孝。
安宗
克荷祖考之业。
卜世于长久。
岂以择善废不肖为罪乎。
至唐虞之君。
知其子朱均不肖。
不可付以宗庙之重。
又惧其流毒于生民。
乃弃其子而禅于有德。
若次子之贤。
遽以配天之业。
授于他人乎。
是知君唯其明。
不必拘伯仲之制。
易曰。
明两作离。
荐雷震。
若不明不法。
此覆国亡家之罪人也。
何长之为。
若君明于上。
小人比周之党。
其能进乎。
其获用乎。
其寘于乱乎。
主少不明者。
乱之本也。
故曰元良者。
天下之本也。
莫若先以正之。
正之者。
非在废长。
择善而已。
无使叔孙之祷曰。
主少。
国家多难。
祝我者使我速死。
无及于乱。
此忧之深也。
悲哉。
仲春二十九日邓铁香严鹿溪袁爽秋看花至慈仁寺观近人所模九莲菩萨画像晚入长椿寺观明孝纯刘太后缋像为长歌纪之壬午 晚清 · 李慈铭
 出处:杏花香雪斋诗戊集
长安二月多好花,凤城日日走钿车。
疲骡亦结下泽队,寻春辄入空王家。
城西多结胜朝寺,半出慈宁内宫赐。
钟簴分镌阿监名,经函细錾畏吾字。
慈仁敕住周吉祥茂陵布金为渭阳
修罗内出百轴画,毗卢高阁淩风翔。
至今金碧尽销蚀,补种双松亦无色。
犹有隙地供栽花,庙市不开作香国。
禅房小炷旃檀烟,低眉绘像天人妍。
不跨慈寿九头凤,鱼篮来结杨枝缘(阜成门外八里庄慈寿寺,有九莲菩萨画像。同治丁卯,友人洪洞董云舫、研樵兄弟访得重装,别模一幅付慈仁寺,身被缨络,蹋红莲花。然诸书皆言慈寿寺有塑像菩萨跨九首金凤,传是孝定李太后梦中所见菩萨授经者,未尝言有画像,亦不即指跨凤为李后也。慈仁寺有窑变观音,亦李后所敕奉。)
夕阳渐上娑罗树,驱车更踏槐街路。
长椿佛榜犹赩霞,慈圣当年赐衣处。
水斋不作斋库空,渗金宝塔铃语风。
青莲九朵亦尘化,犹有一轴囊缄红。
万佛袈裟红锦钮,传是思陵孝纯后(此用僖公成风文例。)
智上已无菩萨题,毗卢犹认辟支首。
当年私祭娘娘坟,遗恨千秋尧母门。
差胜沈婆空遣使,远惭韦后见称尊。
遗像凄凉求不得,画里春晖渺难即。
月额频烦指懿妃,金容仿佛传瀛国
可怜麾仗列千官,迎导幡幢跽问安。
不见珠衣御长乐,并无翚翟纳金棺。
至尊哀恸抚灵御,六宫雨泣陈尊棜。
入梦犹言解菜来,队泉终见牵裾去。
吊古苍茫起暮烟,丹青俗语定虚传。
武清新乐各家世,莫使文殊误普贤长椿寺藏有戴毗卢帽红锦袈裟女像一轴,是庄烈帝母孝纯刘太后朱竹垞吴谷人言之甚详。其九朵青莲花捧一牌,书「九莲菩萨」者,《御定日下旧闻考》已云不存。今刘后像是乾隆中蒋清容王显曾,嘉庆初查有圻所重褾,皆有签识。而朱、吴所云「智上菩萨」及「崇祯庚辰恭绘」字,俱无之,寺僧遂误指为九莲菩萨像。蒋氏《忠雅堂诗集》、戴菔塘藤阴杂记》皆因之。道光末有题签者,直云孝定李太后,又别模一轴县方丈室,无不称曰「九莲」矣。故详辨之。)
王文正公曾行状景祐五年 北宋 · 富弼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四四 创作地点: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
故推诚保德崇仁守正协恭忠亮翼戴功臣资政殿大学士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仆射、判郓州上柱国、沂国公,食邑一万二千五百户,食实封五千一百户,赠侍中
曾祖铎,累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越国公。
曾祖母赵氏,越国太夫人
祖继华,累赠太师尚书令、陈国公
祖母刘氏,陈国太夫人
卫氏,楚国太夫人
考兼皇,任著作佐郎,累赠太师尚书令鲁国公
母张氏,燕国太夫人
何氏,鲁国太夫人
青州益都县兴儒乡秀士里。
姓王氏讳曾字孝先,年六十一。
王氏以爵祖于周,至东汉霸,始居太原,别族支居慎琊及祁,皆为望姓。
太原者尤著,世世有子不绝。
公即太原人也。
其先旅于无棣,唐末屡徙,晋避地青社,遂家。
鲁国太夫人生公,法相甚异,鲁公谓人曰:「是儿必大吾闾」。
八岁亡怙恃,仲父工部抚爱逾所生,公赖以育,事之如事父。
乡先生清河张震,年过九十,名有道,以经术教授,门人达者甚夥,公从而学。
以语工部曰:「老矣,未尝见如是儿,观其识致宏远,终任将相」。
年十五,时郡有田讼久不质,将佐患之。
公偶与典校者坐,亟闻其昧语,谓不可白,公立为发其癚隐,讼者气索,狱遂判,理人伏其幼悟。
尝适江左,护外丧,度京口,大风起,舟子请急舣焉。
公念赴丧事宜不得缓,促遂行。
顾前后舟皆欲覆,公所乘独安然以济,闻者叹异之。
既冠,举进士
咸平五年试礼部及后殿,皆为第一,署将作监丞通判济州
会北虏寇边,京东地河朔,缘督供馈,济人大扰。
公推是具陈二道被苦,且指画便宜以闻。
上嘉其初任能志于民,报可。
即代还,复试以文。
旧制当属学士舍人院寇莱公入相号贤,以公名盛不与他埒,特召试政事堂,授著作郎直史馆,银章赤绂,主判三司户部案。
是岁,朝廷修和好息民,遣使称北朝,公卿以下谓事适然亡异论。
公独抗章曰:「古者尊中国,贱夷狄,直若首足。
二汉始失,乃议和亲,然礼亦不至均。
今若是,是与之亢立,首足并处,失孰甚焉?
狄固不可启,臣恐久之非但并处,又病倒植,愿如其国号契丹足矣」。
章圣尤所赏激,然使者业已往,又重变,遂已。
景德四年,领右正言知制诰,赐三品服。
明年祥符纪元,天子封泰山,入南台为北曹副郎
明年,加史馆修撰
四年,毕汾祠,迁主客郎中,未几判大理寺
初用散郎,至是帝以不重,故特命公。
且谓曰:「廷尉主天下狱,思得详敏者治之乃不乱,无以易卿」。
公因请得自辟署,既始于我,亦遂为故事。
五年,诏使北。
彼俗重射,邀公校其能,视公儒者,谓必负北人,环拥左右。
公一发破的,众耸伏。
迓者邢祥辩给,好以气凌人,盛称本国宗枝贤,且相友爱,近赐以铁券。
公曰:「铁券所以安反侧也,大臣功高不赏,天子疑则赐之,何用及亲贤哉」?
祥大惭然,赐还不复语。
六年,召入翰林,为学士
直日,先帝燕衣坐便殿,赐封罢,就院内使即谕曰:「向渴卿甚,因不及御朝服见,亡谓吾嫚」。
其为人主尊敬如此。
理局以宽明闻。
知审刑院,法有违制者报徒,公请非亲被旨以失论,从杖。
既外郡有以是具狱闻者,真宗怒,诏论如法。
公执前议,上谨容曰:「若卿,自是无违制者」。
公遽曰:「如诏旨,不复有失者。
天下之广,岂人人尽知制耶?
惟上裁幸」。
上悟,欣然下其议,因为著令。
佐吏赵廓立其后,闻之,出语人曰:「王公犯颜不挠,汗下不能仰视,公施施自若」。
九年,转兵部
逾月,以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明年改元天禧,加给事中
时上方好神仙,筑昭应、景灵、会灵三宫观,以庐诸真,咸用弼臣领职,得者以为宠。
公选为会灵观使,非志也,让于冀国王公钦若。
上以为异,除礼部侍郎,罢知政。
入谢,上怒未霁,始责以「大臣当傅会国事,何遽自异耶」?
公顿首谢曰:「夫君从谏谓明,臣尽忠谓义。
陛下不知臣驽,使待罪政府,臣知义而已,不知异也」。
太尉王公旦时在列,归以语所亲曰:「予执政二十年,日夕见上,上意微忤即惧,逡巡不敢语。
王贰卿始得进用,避观使秸旨被诘,占对词甚直,了不惮,过吾远矣」。
顷之,出守南京,稍迁天雄军。
四年,召还中书
数月,擢为中书侍郎、平章事
天圣三年,改门下,又累迁兼吏部
凡作相,领会灵观、昭应宫二使,集贤殿昭文馆大学士
之还也,会章圣病弥留,今上位储,决政资善堂。
刘后宰相丁谓,谋临朝,物议汹汹,蝲绅皆睶有所去就。
公恐计日中宫挟外援,图所非冀,是未可以口舌争,即不听,且何从倚辨?
非所以安赵氏也。
因说后戚钱公惟演曰:「帝仁孝,结于民心深,今适不豫,且大渐,天下莫不延领属吾储君,而刘后遂欲称制以疑百姓。
公独不见吕、武之事乎?
谁肯附者?
必如所欲,将刘氏无处矣。
公实后肺腑,因何不入白,即帝不讳后立储君,后建长乐宫辅政,此万世之福也」。
钱惧,从之。
后因省,不复有他志。
未几,今上践祚。
遗诏军国事权听后旨,仪法久未决。
丁谓沿后素意,乃上议太后朝近臣,处大政,皇帝朝朔望,独见群臣,馀庶务悉令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取可否,即下不以覆。
谓之党附和以为便。
公砌言于朝曰:「是故欲壅上听而绝下情耶!
且天下公器,岂庸两宫异位?
又政出宦人,乱之起也,不可」。
乃引后汉马、邓故事奏,凡御朝,帝坐左,母后坐右,而帘前奏事以次,如常仪
纳之。
士大夫由是识上下之分。
已而治定陵果与允恭谋改吉卜,幸咎祸。
事败抵罪,谓之列佑于上曰:「谓首被顾皏,请以议功」。
众愕,未有以对。
公进曰:「谓事干宗社,议功不及」。
卒放于崖,佑者随废。
先是用事,威赏皆专达,不谋于朝。
既已窜,冯公拯继为上相,复蹑故迹,公独谕以祸福,且折其牙角,使不得露。
自是事一决于两宫。
然而太后稍自尊侈,上徽号,乃欲御大安正寝受册。
公执不从,遂降御文德殿
长宁上寿,复欲御大安,公又固执,益不许,卒御别殿。
由是大失太后意,指昭应灾为不职,免相事,出知青州
呜呼,人臣大节,始见其心!
平时立朝,被冠绂,逶迤矩步,自饰边幅,坐与人谈忠义,若不恤死。
及见人主,则迎意茍合,夙夜酝巧智,媚悦万状,以固禄位。
时复悻悻炫小直,干细人之誉。
一日国有大事,相顾色丧,噤不敢开口,亦不自愧羞。
岂如公方太后时,主少国疑,人无一志,大臣不协恭,而奋不虑己,特以身捍患,遇事必立,见非义,未尝不直之。
凡措置亡失策,动赴机会,左右王室,始终以宁,得俟上专政,光明刚健,其功业可称道哉!
与其小夫懦臣异日谈也。
治平二年,再移天雄军。
威怀素著,人绘像事之。
戎使每及境,必整其徒然后入;
至宴劳时,坐皆有节,俯伏听命,不少玟。
过别郡,乃大鼓砓,无行列,禁亦不止。
俄领彰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迁太师
明年,加同平章事
明年,徙判河南府
景祐元年,驿召拜枢密使
二年,迁右仆射,复门下侍郎,为亚相,启沂国公
久之,表以老不任,求解甚频。
至四年,授资政殿大学士,转左仆射,判郓州
将行,语弟皞曰:「唐李英公遗诫,可谓深切」。
皞曰:「然终为裔孙所累」。
曰:「彼忠于国,奚暇保家为」?
君子益以是知公之心也。
五年冬十月甲戌,有巨星陨于寝,十一月癸卯感疾,丙午薨。
君子曰:「知命矣」。
辛丑,以丧如京师
讣闻,天子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赙物加等,亲与隶属拜宫者若干人,又诏鸿胪给葬事。
家人状理命辞于朝,许之。
公自一命至考终,位上宰,官二品,阶与爵第一,瞕第二,衍邑过万户,恩礼之极也。
中外烦使,大凡知通银台司审官院礼仪院三班院各再,判都省大理寺审刑院纠察京狱,契丹生日、幸亳考制度使、南郊大礼使各一,试贡士三,修书时政记、定仪注、删条敕、释御集等局总十有二,书尊号宝、受命宝、谥册文各一,干任之重也。
自馀尤烦者不列焉。
更城所至,必首建学校,多出俸赐备经费。
公天性过人,辅以学,所作必精诣极挚。
凡居官,率以仁闻。
平生亡分毫失,谨厚庄重,虽家居莫见其惰容。
衷实自任,不妄与人语。
至于亲识书问,亦不必籧籧款密而情好自笃。
不信怪,守南都日,有妖夜至,都人恐甚,里门昼阖,至废市,道路绝人。
公大辟牙门,出自循拊,逮捕先声者系,由是妖遂灭。
居大位不私恩,孜孜推进人物,终身使勿知。
或有谢者,必正容拒去。
惟不引用亲属,有出上意者,亦奏嫌报罢。
初拜参政,首议复谏臣,选忠孝者数人,俾尽规益,号无阙政
故公在相府仅七年,绝亡论事被黜者。
又首议择名儒敦劝讲,继命孙公睪、冯公元番侍经筵
每秋终,公率同列献诗以贺。
二者尤大佳事,一时朝廷翕然有风采。
上尝亲署「忠亮忠厚」四大字独赐公,用是益自感奋,勤劳王家,知无不为。
人望素重,比外迁,天下惜其去,再用乃大喜。
及是终也,皆失声,闾巷相吊,非德至厚者孰与焉!
世有年八十者,众谓之寿,然既死,人不复经道,如向无其人。
公之名与公遂不朽,人念之常如生,岂不所谓寿者耶?
公雅善属文,深茂典懿,有《两制杂著》五十卷,《大任后集》七卷,《笔录遗逸》一卷上之,志在讽谏。
有诏嘉奖,刻板均赐近位。
又喜笔札琴阮,皆极其妙。
初娶蔡氏,处士光济女,卒。
再娶李氏,故相文靖公女。
继室以其妹,封许国夫人,贤令可法。
子四男三女。
曰萨,光禄寺丞
曰郿,亦光禄寺丞
曰演,将作监丞
曰缘。
演与二女并早夭。
初以子幼,取从兄子大理寺丞秘阁校理绎为子主后,遂克以葬。
一女适屯田郎中沈惟温。
弼素稔公实,又尝为其僚,且辱公弟请,所不得让。
谨件系官次行事,上考功,牒奉常
谨状。
太史成公编皇朝文鉴始末 宋 · 吕乔年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四○、《皇朝文鉴》卷首、《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三五、《皕宋楼藏书志》卷一一三
淳熙丁酉孝宗因观《文海》,下临安府,今委教官校正毕刊行。
其年冬十一月翰林学士周公必大夜直奏事,语次及之。
因奏曰:「此书乃近时江佃类编,殊无伦理。
书坊刊行可耳,今降旨校正刻板,事体则重,恐难传后。
莫若委馆阁别加诠次,以成一代之书」。
上大以为然。
一日,参知政事王公淮、李公彦颖奏事,上顾两参,道周公前语,俾举其人。
李公首以著作佐郎郑鉴为对,上默然,顾王公曰:「如何」?
对:「以臣愚见,非秘书郎吕祖谦不可」。
上以首肯之,曰:「卿可即宣谕朕意,且令专取有益治道者」。
王公退如上旨,召太史宣谕。
太史承命不辞,即关秘书集库所藏,及因昔所记忆,访求于外。
所得文集凡八百家,搜检编集,手不停披,至次年十月书乃克成。
未及上而属疾。
上闻之,一日因王公奏事,问曰:「闻吕某得末疾,朕固忧其太肥。
向令其编《文海》,今已成否」?
王公对曰:「吕某虽病,此书编类极精,缮写将毕,方欲缴进,适值有疾,故未果」。
上甚喜,曰:「朕欲见诸臣奏议,庶有益于治道。
卿可谕令进来」。
王公即使其从具宣圣谕,久之乃以其书缴申三省投进。
书既奏御,上复谕辅臣曰:「朕尝观其奏议,甚有益治道,当与恩数。
又闻其因此成病,朕当从内府厚锡之」。
已而降旨:「吕某编类《文海》,采摭精详,与除直秘阁」。
又宣赐银绢三百疋两。
中书舍人陈骙再上缴章,上皆留中不行,寻罢去。
既而赐名《皇朝文》,且令周公必大为之序,下国子监板行。
有媢者密奏云:「《文》所取之诗,多言田里疾苦之事,是乃借旧作以刺今。
又所载章疏,皆指祖宗过举,尤非所宜」。
于是上亦以为邹浩《谏立刘后疏》语讦,别命他官有所修定,而锓板之议遂寝太史之取邹公谏疏非他,昔邹公抗疏之后即遭远贬,其后还朝,徽宗劳苦之,且问谏草何在,邹公失于缴奏,同辈曰:「祸在此矣。」既而国论复变,蔡京令人伪撰邹公谏草,言既鄙俚,加以狂讦,腾播中外,流闻禁中,徽宗果怒,降诏有「奸人造言」之语。邹公遂再贬,太史得其初疏,故特载之。)
太史以病归里,深知前日纷纷之由,遂绝口不道《文鉴》事,门人亦不敢请。
故其去取之意,世罕知者。
周益公既被旨作序,序成书来以封示太史太史一读,命子弟藏之。
盖其编次之曲折,益公亦未必知也。
今间得于传闻,以为太史尝云:「国初文人尚少,故所取稍宽。
仁庙以后,文士辈出,故所取稍严。
如欧阳公、司马公、苏内翰黄门诸公之文,俱自成一家,以文传世,今姑择其尤者,以备篇帙。
或其人有闻于时,而其文不为后进所诵习,如李公择、孙莘老、李泰伯之类,亦搜求其文,以存其姓氏,使不湮没。
或其尝仕于朝,不为清议所予,而其文自亦有可观,如吕惠卿之类,亦取其不悖于理者,而不以人废言。
又尝谓本朝文士,比之唐人,正少韩退之、杜子美。
柳子厚、李太白则可与追逐者,如周美成汴都赋》亦未能侈国家之盛,止是别无作者,不得已而取之。
若断自渡江以前,盖以其年之已远,议论之已定,而无去取之嫌也」。
其大略若此。
太史既病,南轩以书与晦翁,以为编次《文》无补治道,何益后学?
晦翁晚岁尝语学者,以为「此书编次篇篇有意。
每卷卷首必取一大文字作压卷,如赋则取《五凤楼赋》之类。
其所载奏议,皆系一代政治之大节,祖宗二百年规模与后来中变之意思,尽在其间。
读者着眼便见,盖非《经济录》之比也(《经济录》,赵公丞相编次。赵丞相谓《文》所取之略,故复编次此书。)」。
南轩未见其成书,而朱公则尝深观之耶?
临江刘公清之又以为此即删《诗》定《书》,官使众材之意,盖亦善观此书者。
故备列之,以俟知者相与审订焉。
从子乔年谨书。
赴东六首(已下著雍涒滩 其六 明末清初 · 顾炎武
 押歌韵 出处:亭林诗集卷之四
天门詄荡荡,日月相经过。
下闵黄雀微,一旦决网罗。
平生所识人,劳苦云无他。
骑虎不知危,闻之元彦和
尚念田昼言,此举岂足多。
永言矢一心,不变同山河(魏书彭城王协孝文之崩咸阳王禧谓协曰汝非但辛勤亦危险至极协对曰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彦和握蛇骑虎不觉艰难宋史田昼邹浩谏立刘后得罪窜新州迎诸涂出涕正色责曰使志完隐默官京师遇寒疾不汗五日死矣岂独岭海之外能死人哉愿君母以此举自满士所当为者未止此也)
读史旬编 其十一 吕后 宋末元初 · 马廷鸾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八七
汉自高帝有天下以来,常有疑将相大臣之心,吕后习闻久矣。
至是,再经大丧,其畏忌诸公,诚有如辟彊之计者。
高帝时,后诛韩、彭,如杀狐兔。
高帝崩时,且欲尽诛诸将而后发丧。
惠帝折夭,国无冢嗣,彼将诛大臣以逞,固优为也。
大臣姑为自全之计,以待此媪之老且死。
禄、产庸人,平、勃取之有馀也。
大槩欲存汉祚,则平、勃不可亡;
欲诛诸吕,则太后不可存。
今诸公以计存,而后以老死,则汉氏安矣。
李文饶之说,未为至论,而吕成公乃于学术上倒断。
区区窃谓,此时此事,无论学术,直论机权耳。
致堂胡氏之说,足以尽西京外戚贻祸之本末矣。
尝因是极论之。
天地之间,有阳不能无阴,阴而乘阳,则宇宙分裂,人极隳亡矣,女子、四陲是也。
姑以三千年间世代兴亡之迹考之。
由三代而下,亡于女子;
石晋而下,亡于四陲,皆可数也。
欧阳公谓宦官之祸,甚于女子,此固为唐末一代言之耳。
以古今大势论,则女祸深矣。
少女子,能蛊惑人主以亡国;
老女子,能崇长外戚以亡国。
三代之亡,固皆由是物矣。
周之东迁,以褒姒,周虽不亡于此,而已衰于此矣。
秦氏有宣太后、穰侯之专,庄襄王悦美姬以易其宗。
汉高帝起于闾阎,吕后初无功于王业也。
而汉初诸人之论,每以为吕氏雅故本推毂高帝就天下,田生说。
又谓吕后高帝共定天下。
郦寄语。
是以诸吕之心,自谓与诸刘等,𢢀然有取而代之之意,而后动于恶。
中间霍氏拥昭立宣,光妻邪谋,特觉之早耳,而终不免元后、莽新之乱焉。
曹魏之篡于司马氏也,一再废弑,专以母后为之主。
武平吴之后,耽惑女宠,杨、贾实召五季乱华之祸。
天下既为南北矣,齐、陈以女色亡;
元魏以淫后亡;
隋文帝起外戚以篡周;
唐高祖宫嫔以取隋;
太宗宠武才人,开聚麀之丑,子孙歼焉。
禄山之起,为太真妃也。
唐虽未亡于此,已衰于此矣。
河朔失而劲兵亡,东南虚而蛮祸起,非权舆于天宝末年乎!
朱梁以女开子祸而亡,后唐庄宗刘后功臣靳军赏而亡,皆女子之为也。
石晋而下,则边陲之祸继之。
晋高祖欺天叛君,借助契丹而亡于契丹
周恭帝虽幼冲,傥无陈桥之师,则太祖尚遵养时晦之日也。
自时厥后,则又有不忍言者矣。
呜呼!
阳一阴二,女祸历选前代而知之矣。
四陲之祸,其未有涯乎!